特麦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列表 > 生活智慧

购物指南

合伙加盟

关于特麦汇

如何让思维系统化,拥有「自己的想法」?

 

先思考一个问题:

如果外星人来访地球,你觉得他们更有可能是善意的,还是恶意的?

你的反应是什么,会如何切入思考?

一般人可能会这样回答:

当然是恶意的,因为要争夺资源啊,你看《三体》里面的三体人侵略地球……

或者:

应该会是善意的吧。毕竟打起来是双输,和平贸易才能带来双赢嘛……

这样的反应没什么问题,但想一想:真的这么简单吗?「争夺资源」能完全构成侵略地球的原因吗?和平贸易带来双赢,一定能推出「善意」吗?

从逻辑的角度讲,这些断言都犯了「片面」的毛病。也就是说,一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性,这些断言都只看到了其中极少的一部分,并把这部分当成了整体。

就像前面的例子。两个观点看起来都对,但是为什么彼此矛盾呢?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片面的,只看到了局部。

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,这就叫做「易得性启发式」。

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时,我们最直觉的思考方式,是从记忆中提取「最熟悉」「最容易想起」的信息,用它来主导我们的思维。

这种方式非常高效,最节省大脑能量,但同时也最容易导向片面。

消费主义的秘诀之一,就是通过广告轰炸,在你大脑中隐秘种下概念和情景联结(比如德芙和丝滑,海飞丝和去屑……)。这样,当你进入消费情景时,相关的记忆就会被激活,从而走上商家们为你铺好的道路。

那么,如何克服这个大脑天生的弱点,更全面、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呢?

这也就是今天想聊的:如何让思维从「碎片化」变得更加「系统化」。

什么是思维「碎片化」的表现呢?

把别人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,只是在转述和「复读」;

思考问题时容易片面,把局部当成整体,轻率得出结论和断言;

没有自己的立场,摇摆不定,容易偏信某一方,又容易被轻易说服;

……

简而言之就是:容易人云亦云,没有「自己的想法」

这就是未经训练的情况。我们总会下意识接受外来的信息,并以其作为「支点」,去接受和理解新的问题。

但很多时候,这些「支点」往往是不稳固的,从而,建立在上面的一系列推论和逻辑演绎,同样是缺乏根基的。

另一方面,对于不熟悉的领域,我们往往会无从入手,更无从把握其整体和全貌。

只能抓住一鳞片爪,试图从中窥探其结构,在一头雾水中去摸索,这就会犯片面和没有重点的错误。

而经过有效训练的人呢,哪怕是面对一个不熟悉的领域,全然陌生的问题,也能提纲挈领,用一套有效的思维方式去切入和思考。

那么,有什么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训练思维,让它变得更「系统化」呢?

具体的训练方式,今天分享一套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。

当然,这只是一种「训练」—— 它并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,或者拓宽你的知识面,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练习,把这套方式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。

这样,可以帮助我们在面临问题时,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思考。真正拥有「自己的想法」。

第一步

定义澄清

拿到任何一个问题,第一步,一定是问这么几个问题:

它值得我关注吗?

它的描述真实有效吗?

它的每个概念定义清晰吗?

这个筛子可以筛掉绝大多数问题。它们要么是不重要的「噪音」,要么是道听途说、不可靠的小道消息,又或许本身表意含糊,没有讨论和思考的价值。

另一方面, 它也可以提醒你: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时,当你开始为一句话而兴奋、焦虑、愤怒时,请务必弄清楚:它说的是不是真的?

你对它的用词是否有任何误解?

共识是一切的基础。只有当大家对讨论的事物达成共识时,讨论才是有意义的。

我们用最开始的例子套进去:

如果外星人来访地球,你觉得他们更有可能是善意的,还是恶意的?

在这个问题中,关键词是什么呢?外星人,善意,和恶意。

那么,外星人的定义是什么?——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简单,但考虑一下:人类移居火星后建立火星文明,几百年后重返地球,你觉得他们属于「外星人」吗?

又或者,人类造访火星后,带过去一些简单生物,经过了许多年,它们在火星上繁衍,演化出跟地球全然不同的发展路径,又随着飞船回到地球 —— 你觉得它们算外星人吗?

同样,什么是善意和恶意?表面上呼吁和平,暗地里攫取资源、掠夺劳动人民,这算善意吗?

诸如此类。

如果事先不作明确的定义,我们就非常容易陷入「自说自话」的怪圈里面 —— 双方讨论的,很可能压根是不同的事物。

这里,让我们暂且作如下定义:

外星人:指在其他星球上独立形成、演化,跟地球人毫无关联的独立智慧生命。

善意:指出自主观意向的,以双方共赢为基础的合作行为。

恶意:指出自主观意向的,以掠夺、侵略对方,来壮大己方的行为。

接下来,我们看下一步。

第二步

假设驱动

当你面对一个问题,不知道从何入手,不知道该怎么办时,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?

就是先不管三七二十一,给自己安排一个立场,假定你支持某一方,站在它的角度去思考,去「替它说话」。

比如:我也不知道外星人是善意还是恶意,怎么思考?那就不妨先假定,他们是恶意的,我们要警惕他们。

然后,我再给自己找理由:如果外星人是恶意的,那么,我可以找到哪些理由,来支撑这一点?

比如:

地球上,当一个人类文明遇上另一个人类文明时,几乎100%都是以争斗和征服开始;

文明要发展,一颗星球上的资源是必然不够的,侵略地球是最简单、最快速获取资源的方式;

他们的科技水平可能远远超出地球,甚至用不上「侵略」,只是消灭一只虫子那样简单;

如果不把潜在的竞争对手干掉,它将来可能会反过来把你干掉(黑暗森林)

……

这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。在这个阶段,你可以提出任何有可能性的说辞,去丰富立场的支撑。

哪怕很荒诞也不要紧,我们一会还有一个环节。

如果你发现,自己似乎很难想出足够的想法,那说明你在这方面积累的信息,可能太少了。

这时,可以试着去搜寻相关资料,丰富自己的知识库。

同样,搜索时,不妨带着预设的立场「我要说服人类抵抗外星人」去做,这样会更高效。

例如:我们可以去搜索科幻作家的作品,找到其中持相对应态度的部分,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,借用他们的观点。

当然,反过来也是一样的。你也可以从「善意」入手,去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支持的理由。

重点是打开思维,让自己进入思考和发散的状态中。

第三步

反向演绎

列举了足够多的理由之后,让我们停下来,检视一下。

在上一步中,你列出的理由,大致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归纳,一类是演绎。

什么是归纳呢?举个例子:

地球上,当一个人类文明遇上另一个人类文明时,几乎100%都是以争斗和征服开始。所以,我们有理由相信,外星人遇到我们,第一反应也会是征服。

这就是一种归纳推理。

它是用过去的经验,去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实。

不是说归纳推理不好,它当然是有用的 —— 但很多时候,它只能作为一个经验法则,给我们一定的参考意见,而不能作为支撑性的理由。

因为它隐含了一个判断:过去发生了什么,将来也有可能发生什么;我们是什么样的,别人也可能是什么样的。

这是一个无法证实、也无法证伪的判断,因此,它的效力是存疑的。

因此,让我们先把归纳推理放在一边,看一下剩下的部分 —— 也就是演绎推理。再针对每一个推理,去反问「为什么」。

注意:每一步的「为什么」,都必须是演绎推理 —— 亦即,你不能用故事、实例来作为原因,而必须提出一个更加根本、更高层级的前提来阐述。

比如:

为什么他们的科技水平可能远远超出地球?

因为他们能进行星际旅行,而地球还不能,所以至少在宇宙航行上,他们的科技远超地球。

为什么在宇宙航行上科技发达,能推出他们的武装科技也发达?

因为科技的发展往往是并行的,一个文明绝不会只发展其他科技,而不发展武装科技。

为什么文明绝不会只发展其他科技,而不发展武装科技?

因为如果一个文明这样做,它就会失去自保之力,从而被其他觊觎其科技和资源的文明吞并。

……

这里要区分清楚「演绎推理」和「滑坡谬误」。

什么是滑坡谬误?把可能当成必然,才叫做滑坡谬误。

所以,你要记住:我们到现在所做的一切,都只是「可能性」,在进行可能的推演和思考,而不是必然结果。

当然,如果本身很荒诞,找不出理由去支撑它,那就在这个环节,把它「剪」掉。只留下能够自圆其说的部分。

这一步,很多人会天然地排斥 —— 我们都是讨厌问「为什么」的生物,渴望简单直接地接受一个观点、立场和信息。

这是和大脑在作斗争。

但也唯有这样,不断克服惰性,才能超越大脑在进化过程中,所一直存留下来的弱点和缺陷,抵达理性的道路。

第四步

翻转支点

当我们对每一个理由进行反向的演绎拆解时,你会发现,它们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,一定会抵达某个终点,无法再继续问「为什么」。

这些终点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的「信念」。

简单来说:他们就像数学的公理一样,是根植于我们心智之中,被我们认为必然为真、不会违反的东西。

我们的一切思考,都是基于这些信念所进行的。

它们就是我们思考的「支点」。

像上面的例子,当你继续追问:为什么一个文明没有自保之力,就会被其他文明吞并呢?

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:因为任何一个文明,都想用尽可能小的成本,去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。

你会发现,到这里你可能就无法再继续问下去了,所以:「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」,可能就是你的一个「信念」。

你会默认这是真的,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,不会去怀疑它的真实性。

但让我们再迈出一步,强迫自己去思考:

如果存在这么一个社会,文明之间是友好的,大家都追求知足常乐,不会贪得无厌,也不会无休止地扩张,从而没有必要去「吞并」—— 这种想法有可能为真吗?

不妨在这个基础上,站到「信念」的反面,去思考:如果假定它错了,会怎么样?

比如:很多人的信念可能是「男主外女主内」,那不妨思考一下:如果反过来,会怎么样?会带来什么变化?导致什么样的结果?

很多人可能一直认为「我要跟周围的人保持一致,否则就会被排斥」,不妨思考一下:如果反过来,就不跟他们一样,会怎么样?我们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和选择?

这是我很推崇的一种思考法。它非常困难,因为本质是打破我们的思维惯性和一直以来的框架 ——

但慢慢的,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之后,你会发现,很多你所固执认同的东西,真的并非像你所想像的坚不可破。

甚至,你可以从「翻转」的支点出发,再次进行逆向的演绎推理 —— 如果宇宙不是一片黑暗森林,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大家都克制而友好,会怎么样?

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?

如果你觉得「反过来想也有可能成立」,不妨在你的脑海中(或是在笔记本上),把这种成对的可能性删掉。

因为在你心智中,它成立的可能性被削弱了,已经不足于支撑你的观点。

第五步

提出问题

经过以上步骤,在你的思维中,还会剩下一部分的理由。它们要么难以反驳,要么缺乏足够信息,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。

这时,你要做的是什么呢?是把后者标记出来。

这些问题,就是你思考过程中的收获,它们才是议题本身的关键。

正如一位读者的留言:学了我的很多文章,有一个收获就是,现在思考问题,会更多考虑「提问」而不是下意识地「回答」。

这说得很对,思考的过程,实质上就是提问的过程。

为什么呢?很简单。回答是一种封闭的行为,它相当于把一条路封住了;但提问是一种开放的行为。

这就给了你继续学习的可能性,也给了你弄懂、弄透这个领域的方向。

通过不断逼近自己的支点、进行逻辑推演和检验、审视,你会抵达问题的核心,会从混沌之中摸索到大致框架,知道应该问出哪些问题,获取什么信息。

思考的本质是什么?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。

在没有足够充分信息的情况下,思考就是无根之本,是不可能给出任何有效答案的。

这时,你要关注的,是如何通过思考,发现自己「需要什么信息」。

然后,去获取、学习和积累,把它们纳入知识体系,成为新的思考的素材。再基于这些新信息,去解答之前的问题,对发散出去的可能性,重新进行梳理、收敛和整合。

这就是我所说的:

思考和讨论,永远不是为了决出一个输赢,而是为了更加接近真理。

把一切都看作「学习」的机会,你会看到全然不同的世界。

第六步

整合提炼

最后一步,就是结合所有信息,对各种理由和可能性进行一个综合提炼。

不妨这样反问自己:

这些观点和理由中,哪些是最重要的?

我可以如何总结它们?

它们能说服我吗?

不妨从1到10,给一个最终的打分 —— 它就代表了你对该立场整体的观感。

到此为止,你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初步的思维训练。

但这仅仅是初步而已。

下一步,自然是回到第一步,针对另一方的立场,再次重复一遍。

给另一方立场,也作出一份总结、陈述、打分。

如果还有余力,不妨继续考虑:

这些观点有哪些是可以整合起来的?

我如何理解和表述整合之后的结果?

比起单方立场,它是否更有说服力?

这就是更高一层的思维了,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「正-反-合」思维。

到此,才算是一次完整的思维练习。

你不但锻炼了思考能力,而且真切地把各种「碎片」梳理整合了起来,让它们构成了一张网。

写在最后

还是强调一下:

这不是一种解决方案,而是一种训练的方式。

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,反复不断地练习,才能体会到思维的改变和「进化」。

甚至,慢慢的,你会体会到思考的快感,试着去拥抱这种感觉。

最后,布置一个小练习:

不妨针对「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」事件,用这套训练方法,去进行一次思考练习,并记录思考过程。

这就是对于思考的「元认知」。

你会更深刻地体会到,什么是「思考」。 

下一篇:迷茫
上一篇:当代知识分子,到底缺了什么?